8位留洋海外的中国00后球员近况,多数在预备队效力距离成功很远
-
李嗣镕是足坛名宿李明的儿子,从小就被父母送到荷兰接受着专业的足球训练了,如今李嗣镕已经20岁了,但他的职业经历却非常坎坷,他曾经砸在海牙U16青年队担任主力边后卫,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并没有取得更出色的进步,尽管加盟了海牙一线队但一直得不到出场机会。
2023年1月李嗣镕租借加盟丹麦球队瓦埃勒BK,仅仅是丹麦的第二级别球队,而在这里李嗣镕依然没有机会。
6月5日在球队已经获得了升级资格的情况下李嗣镕终于完成了职业生涯成年队的首秀,10岁来到荷兰,18岁获得第一份职业合同,19岁遭遇了重大伤病,20岁31天完成职业生涯首秀,如果他在欧洲三流联赛里还是无法立足那么下一步他可能会提前回国,或许父亲李明会给他在北京国安找到一个位置。
2.何小珂:2004年出生效力于西班牙萨瓦德尔
何小珂是目前2004年龄段的佼佼者,论及能力和实力在青训俱乐部鲁能足校同年龄段里几乎没有对手。
他也入选过各级的青年队,2020年加盟贝尔格莱德红星开启留洋生涯,2021年来到西班牙萨瓦德尔,目前这支球队还在西乙联赛,而何小珂还仅仅是青年A队选手,但在西班牙U19荣誉联赛里何小珂是球队的绝对主力,本赛季何小珂代表萨瓦尔德出战17场比赛,打入了5个进球,但现在何小珂的归属权还是属于山东泰山如果和萨瓦德尔合同结束球队没有签下他,那么他很可能回归中超。
3.刘邵子洋:2003年出生效力于奥地利格拉茨AK
2021年12月拜仁官方宣布,签下18岁的年轻门将刘邵子洋,双方签约至2025年。但能被拜仁看中其实主要归功于当时拜仁和三镇的合作,双方将共同致力于青少年球员的培养工作,刘邵子洋成为两家俱乐部共同培养的第一位球员。
显然目前刘邵子洋还没有立足于拜仁一线队的实力,他被租借到了到了奥地利球队克拉根福,而在这里刘邵子洋很多时候也只能代表二队出战,2022-2023赛季他担任克拉根福二队的主力门将,共出场29次。目前他又租借到了奥地利次级联赛球队格拉泽AK在这里刘邵子洋还在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会。
4.肖俊龙:2000年出生效力于巴乙米拉索尔
肖俊龙出自国安青训,2019年前往巴西训练,先后效力于巴西的伊图亚诺、桑托斯,2021年他和巴西豪门桑托斯签约三年,他一直跟着球队的U23梯队训练但他的实力还是不足以立足于此,桑托斯U23梯队没有给他报名参加圣保罗杯的比赛,并在一年后主动和他解约,在福塔莱萨的短暂停留后,肖俊龙来到了巴乙升班马米拉索尔俱乐部。
肖俊龙已经要24岁了对于这样的球员如果在国外还是无法获得一席之地那么下一步他能做的只有回国,而现在他也依然只能在米拉索尔预备队效力。
5.谭凯元:2001年出生效力于西班牙人
在武磊离开西班牙人后这支中资球队一直没有放弃对于球员的追求,2023年2月西班牙人官方宣布签下了广州队的中场球员谭凯元,他要代表西班牙人B队出战,目前他已经在B队站稳了脚跟,并且为球队献上了助攻,但现在谭凯元效力的仅仅是西班牙第四级别联赛。
本赛季西班牙人从西甲降级,可能面临着大规模的人员流失,而如果表现优异,谭凯元很有可能在2023-2024赛季得到代表一线队出场的机会,其实次级联赛也比中超的经济水平要高,而且现在中超球队开不了高工资球员肯定首选留洋。
6.贾博琰:2003年出生效力于瑞士苏黎世草蜢
贾博琰来自于上港青训,2022年加盟了另一支中资球队瑞超草蜢俱乐部,相信很多球迷对草蜢还是比较熟悉,前国安球员李磊和女足的张琳艳都效力于这里。
而贾博琰来到球队后先是被租借到了克罗地亚次级联赛球队杜布拉瓦他代表球队出场10次贡献1个进球和1次助攻,对于年轻他还有机会兑现自己的天赋。
7.李昊:2004年出生效力于马德里竞技
今年19岁的李昊其实早在自己六年级的时候就加盟过马德里竞技,当时他作为“万达西班牙计划”的一员来到这里学习,而李昊真正的成名是在2023年的U20亚洲杯他作为国青的主力门将出战四场比赛两场当选最佳球员,一共完成24次扑救。
而在U20亚洲杯之前李昊就已经和马德里竞技达成了协议,目前他在马竞的U19梯队完成注册,主要踢的是马德里U19地区联赛他是马竞U19C队的主力门将,已经连续多场担任首发。
8.吴少聪:2000年出生效力于土耳其巴萨克赛尔
其实2018年吴少聪就加盟过日本联赛球队清水心跳,2019年加盟广州队,如今他已经是国家队的成员,要说这批00后目前发挥最好的也要数吴少聪,相比于很多球员加盟的只有预备队和青年队,2023年1月吴少聪和土超球队伊斯坦布尔巴萨克赛尔签约,并穿上了象征主力后卫的4号球衣。
他成为了首位效力土超的男足球员,作为半程加盟的球员,吴少聪在土超第34轮与尤姆尼耶士邦的联赛中上演土超首秀,在第37轮战胜代米尔体育的比赛中首发出战67分钟,逐渐进入状态。
【免责声明】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