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人物|邹国俊,十年磨剑,英雄也有伤心事!
-
邹国俊这匹“黑马”一闯入武坛,就刮起了阵急旋风,四五年间,他夺得1992年全国武术锦标赛散手52公斤级冠军,1994年远东国际自由搏击拳王争霸赛54公斤级冠军,1995年国际武术公开擂台赛56公斤级冠军……
十年磨一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邹国俊由一个农村孩子成长为世界冠军;从长江边上的小村庄走上领奖台,这其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我出生于湖北省监利县,在长江岸边的一个小村子里,我生活了10年。那段生活是我一生中感触最深的日子。”邹国俊充满感情的回忆道。
“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教师,身材瘦小,在村子里受欺负。父亲是个文化人,自尊心很强,常教育我说,人活着就必须自身强大。”
“在我8岁那年,他把一位武师请到家里来教我武术。后来看了《少林寺》,我感觉武术离我更近了、更亲切了,每天都有一个信念在支持着我:我要像电影中的觉远那样强大起来!小学五年级时,我进了湖南省的一家杂技团,跟着杂技团到全国各地演出,我到过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在杂技团里我学了翻跟头、拿大顶等基本功,身体素质、柔韧性都提高了。在杂技团待了四年,我又到了少林寺地区的一家武校学了一年武术,后来到了山东菏泽,遇到了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师傅史兆建。”
邹国俊
谈到史兆建师傅,邹国俊充满感激之情。
他说:“当时我们七八个孩子住在他家里,吃他的、穿他的、用他的,家庭条件好点的孩子还交点生活费,大部分都是穷孩子,交不起钱。”
“史师傅就在农村的场地上、家里的院子里教我们武术。他学过梅花拳,但他更爱散打,每天让我们打实战。是他出资送我代表陕西队参加比赛,使我一举成名的。当时我拿了第三名被他臭骂了一顿,他认为我应该拿冠军。”
“后来在准备国家队选拔赛期间,他每天让我训练8个小时,七八个人围着我打车轮战。当时是8月份,天很热。我就是在这种超强度的训练中提高了体能。史师傅训练不讲技巧,只讲实战,最重视精神气质的培养。”
“他总是说:‘打输了不要紧,但不能丢人。’”
“他那种视荣誉如同生命的精神对我影响很大。因此,我在比赛中,想的不是怎样运用技战术,而是如何发挥自己,展现自己的个性。我认为这种心态是运动员最佳的心态。
史兆建,这位农村武师传给邹国俊的,不仅仅是精湛的武艺,更是自信、勇敢、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正是靠着这种精神。邹国俊才能在武术散打这项最能体现人的精神风貌的运动中脱颖而出,攀登上冠军的巅峰。
让邹国俊感到最遗憾的是在国家集训队训练期间,他不慎摔入下水道中,伤了腿,因而没能参加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这是他十年磨剑生涯中的一次最伤心的经历。
但他并没有颓丧,而是进了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学习。他认为自己10岁失学,文化知识太欠缺了,要想在武术方面有更深的造诣,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在武汉体院的四年大学生活中,他不仅保持着52公斤级的桂冠,而且写了许多篇文章,探讨中国武术的改革和发展,其中一篇还被系主任江百龙教授带到全国运动训练工作会议上宣读,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
“我这个人在赛场上的最大特点是冷静。武谚上讲:‘静如处女,动如脱兔。’我不发则已,一发就如急风暴雨,快似闪电,组合进攻非常连贯。”邹国俊这样总结自己的技术风格和特点。
本文授权转载自《中华武术》杂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龚建新
责任编辑:锦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